人在什么階段會思考活法呢?

大概是在30歲以后,古人說得好,30到40歲之間是一個人逐漸尋找不惑的過程,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中一個人能夠生活的不惑,是非常稀缺和珍貴的。
什么是活法呢?就是你后面的人生準備怎么過。
30歲之前很多事情的選擇都是被決定,比如讀書、考研、甚至就業、留學、婚姻都有一些父母和外界左右的影子,但是30歲以后,你的人生質量和長期選擇真的是由自己決定了。
三十而立,不一定是有多成功,賺到多少錢,而是看待世界有了自己的價值體系、為人處世有了自己的方式,具象一點就是清楚了自己的方向、在社會當中能夠依靠自己真正立足,開始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、道德修養,能對自己負責,也能對身邊的人負責。這是活法的問題,說到職業和創業,也提一下干法的問題。
疫情讓旅行行業的確實有些焦慮。有些之前給OTA做供應商的老板,過去一年能賺幾百萬,生活得很不錯,現在轉行了,做什么的都有,有的退回職場開始尋找一份具體的工作。

有今天體量還不錯的旅行公司,在裁員選擇和成本壓力之間反復權衡。有在平臺內部上班的朋友,以前不敢辭職,現在更不敢,出境的業務沒了,大家都來做國內,大公司里人多業務少,也會面臨隨時被調整的可能。
有在同程生活遭遇倒閉的朋友,現在考慮還要回旅游行業嗎?他們有個共同的特征,年齡都在30歲-40歲。職業和創業的長期安全和自由,確實很難找。旅行創業呢?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,普通人來說,能有一份長期可干的事情,能對社會有些許貢獻,能賺到小富即安的錢,能對自己和家人負責,能有一定的生活質量,不為生活所累,就已經很好了。
所以旅行類的創業,不是先想著做多大,而是應該想著做小,至于規模和營收能做多大,那是事情做好的自然結果。大不重要,健康最重要。小不可怕,能不能小而美。只做5%的生意,只做有選擇的生意,把事情做好,用戶都覺得你不錯,你也有小品牌,做的事情自己認可和喜歡,先賺點小錢,一家旅行類的小公司就不錯了。
具象一點怎么理解呢?

5個人的小公司,一年做2000萬上下的生意,把客單價和毛利做高,毛利高意味著定位、產品和服務在市場具有一定的價值,客單價做高是服務有限的人,但是單客價值大一些,利潤做高一些,做一單賺一單的錢。怎么看毛利,怎么提高產品價值和游客服務滿意度?用旅通就可以做到。
今天這樣的小團隊,反而挺從容的。行業好,多賺一點,行業不好,養家糊口溫飽問題也不大。旅通做客戶回訪的時候,跟一些旅業老板聊,因為疫情有些想退回這樣不止創業還有生活的狀態實在太多了。30歲不再依戀于職位和公司的的光環,開始尋找長期的事情和活法。
你看今天的旅行創業,可以規?;?、不斷做大的機會不多了,尤其在旅行社行業,大部分時候就是個慢生意。同時,大是責任,大意味著要對更多的員工和用戶負責,選擇擴張和招人的時候,反而要提醒自己我的能力夠了嗎?這么多用戶接的住嗎?能對進來的員工負責嗎?用旅通系統經營管理效率提高多少了呢?
同時,大是結果,大是很多個小生長出來的,不如用旅通先把具體的小事做好,至于多大,要努力也靠運氣。